中国电信的口碑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梳理用户反馈和行业观察,主要问题出在这几个环节,仅供参考哦!
一、服务流程「挖坑」太多
用户最反感的,是套餐变更和注销时的套路:
-
套餐「免费升级」变陷阱:业务员电话推销时强调「免费」「随时可取消」,等用户真要取消,却搬出「三年协议期」和违约金。
-
资费前后不一:有用户携号转网时,短信确认是29元套餐,隔月注销却被通知「欠费」,要求按129元补缴。
-
流程复杂化:简单业务如销户,本可一天办完,但部分营业厅设置障碍:反复要求补材料、跨区办理、拖延审批,消耗用户耐心。
二、历史包袱拖累形象
中国电信的「差评」有历史根源:
-
垄断时期印象残留:早年安装电话要交高额初装费,账单不透明、「霸王条款」等问题,让用户形成「店大欺客」的刻板印象。
-
对比落差明显:外卖、电商等服务行业效率提升快,但电信业务办个套餐要跑营业厅、投诉要层层转接,用户体验停滞不前。
三、内部管理「各自为政」
用户投诉常卡在内部协调上:
用户维权时,营业厅推给客服,客服推给技术部门,最后投诉变「皮球」。甚至官方投诉平台回复都出现「已读乱回」——处理结果和用户诉求完全对不上号。
部分业务交给第三方,但外包人员培训不足,为冲业绩误导用户,出了问题电信又不认账。
结语
中国电信的口碑问题,本质是服务意识没跟上用户需求。国企的稳定性和资源优势本是加分项,但若总让用户在「小事」上吃亏,再厚的信任也会被磨薄。要扭转风评,不妨从简化流程、明确权责开始——少点套路,多些真诚,用户自然买账。#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