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87365.com投诉举报电话: 12365
分类排序:  > 正文
支树平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作者:办公室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9-22 15:42:01

 

 

9月13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介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胡凯红主持。以下为新闻发布会现场答问实录。

支树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感谢大家对质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9月是中国的“质量月”,这个月关于质量的重要活动、重要新闻接连不断,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质量认证工作,后天又要在上海举行面向国际的中国质量大会。但最令人振奋、最激动人心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刚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个重要文件是面向全党全国各行各业的,在多次征求意见中,经过40多个部门会签一致同意。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的一个负责人,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先行一步,与新闻媒体的朋友和广大观众听众共同学习、解读宣传。

下面,我先介绍一些情况,谈谈我们对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文件的3点基本认识。

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大家都知道,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此进行了部署。我们理解,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包括质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蕴含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走强国之路、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战略举措。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100周年,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我们在许多领域提出强国目标和战略,诸如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等。所有这些强国,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无疑都是质量。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是质量。鉴于此,中央明确强调,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以质取胜、强国圆梦的重大行动。

第二,这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一个战略举措。经过几代人几十年奋斗,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也要看到,我们许多产业产品是拼规模、拼速度拼出来的,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央一直在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进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践证明,转型发展必须从质量着眼、从质量入手。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所以,提升质量是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抓手。这个突破口盯住了,这个抓手抓住了,我国经济就一定会迈向中高端。

第三,这是我们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一个战略举措。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明显提高,质量需求也明显提高。相比之下,质量供给的短板就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所以,《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这也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着重阐述和强调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着力打造“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不仅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更深更广地纳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因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举。

二、《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

中央发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号令,怎么行动?《指导意见》把这个号令、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具体化、系统化了,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质量动员。《指导意见》共6个部分、30条,总体上可以分为目标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举措、保障措施4大板块,相继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的问题。

一是在目标要求方面,提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指导思想首次提出把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原则强调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主要目标提出了1个总目标和4个分目标,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分目标对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区域质量、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分别提出了提升要求。

二是在主攻方向方面,瞄准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细化成8个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这些领域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这些领域的质量提升上去了,我国的质量总体水平也就上去了。

三是在主要举措方面,提出了提升质量的7大主要举措,包括质量攻关、质量标准、质量创新、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品牌、质量共治7个方面。其中有很多实招硬招新招,比如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满意度”跃升、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等等。还单列一部分强调“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了制度法规、财税金融、人才教育、质量激励、组织领导五大保障。这些措施非常全面,也非常具体,许多都是开创性的。组织领导是个大保障,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加强宣传动员4个方面内容,特别强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三、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指导意见》,部署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

我们感觉,这是学习这个《指导意见》更需要认真学习领会的。

首先,这个《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的坚定决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还提出要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这次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这个文件,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部署,确实是在带头“下最大气力”,为全党确立了标杆,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同时,这个《指导意见》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抓全面从严治党,抓全面深化改革,抓扶贫攻坚,抓环境保护治理,抓“一带一路”倡议等等,都是说到做到、一抓到底,成绩有目共睹。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动员部署质量提升行动,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抓质量的重视程度、看到对抓落实的力度。这也再次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言必行、行必果,说了就要去做,就要见行动,就要求实效。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常讲,党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现在中央出了题目,我们就要主动破题,做好文章,交出满意答卷。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尤其深感机遇难得,抓不住就是我们的失误;责任重大,干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我们一定要带头开展好质量提升行动,同兄弟部门一道落实好中央的部署要求。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质量提升行动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中央电视台记者:假冒伪劣是所有消费者都深恶痛绝的,在《指导意见》中我注意到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新形势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下一步,质检总局在打击假冒伪劣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动?

支树平:这位记者的问题提得好。打击假冒伪劣是质量提升行动的应有之意和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管结合、并重,只放不管必有后患,要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指导意见》也专门作出部署,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

质检总局始终将打击假冒伪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质检部门始终保持执法打假高压态势,开展了“质检利剑”行动,2013年至今,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28.18万起,涉案货值148.66亿元;狠抓重点区域质量问题整治,组织对350多个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倒逼质量提升;在电商、进出口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如查处的杭州姿特服饰有限公司制造假冒“国际品牌围巾”案,现场查获假冒“LV”等国际品牌围巾2.4万条。再比如,今年4月,我们查处的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国际品牌运动鞋案,现场就查获1.7万双假冒“匡威”、“花花公子”等9个品牌的运动鞋,涉案产品货值超过2亿元。

坦率地讲,当前假冒伪劣问题仍较突出,打假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方面,一些企业诚信缺失,不惜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制售假冒伪劣。比如,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中,陕西奥凯公司在以最低价中标后,在车间下单时,就直接拉细瘦身电缆,降低成本生产劣质产品。另一方面,地方保护有抬头的现象,不允许执法人员进企业开展执法检查。

下一步,我们将借《指导意见》贯彻之威力,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对每一件涉嫌造假线索,盯住不放;对每一起质量违法案件,一查到底;对每一个造假企业,彻查严惩,建立违法行为记录并公布于众;对每一处质量问题严重区域,集中整治、挂牌督办乃至行政约谈。我们要下最大决心,通过严查严打严惩,坚决遏制住假冒伪劣问题蔓延的势头。

除了执法打假这个手段外,我们还有一个质量安全监管的“杀手锏”,就是缺陷产品召回。《指导意见》中也专门提出要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力度。这项工作可以说“起步晚、进步快”。“起步晚”,是说我国出台这项制度至今也才十几年的历史,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50多年的历史要晚。“进步快”,是说我们召回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技术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反映到数字上,就是召回数量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每年几十万辆,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2013年开始实施连续3年超过500万辆,2016年达到1133.5万辆。今年截至9月11日已达到847.7万辆。再有就是质检总局调查和约谈力度越来越大。汽车产品受总局缺陷调查实施召回的比例从2013年的36.9%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75%以上;消费品从2013年的24.6%增加到2016年的80%以上。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扩大消费品召回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加强召回监管工作,依法查处隐瞒缺陷、不履行召回义务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建设,提升召回技术能力。同时,要加强部门协作、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共同筑起产品安全防线。

我们号召广大企业自觉地抵制假冒伪劣,而且要自觉地履行召回的责任,提高自己产品的美誉度,也提升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能拿起法律武器,主动举报假冒伪劣和缺陷产品,给我们提供线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日报记者:您刚刚讲到,9月是中国的“质量月”,我也注意到,今年9月1日,启动了全国“质量月”活动。您能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吗?今年的“质量月”活动相比往年有哪些突出亮点?

支树平:感谢这位记者对“质量月”的关注。国际上“质量月”活动最早起源于日本,从1960年开始,每年的11月份是日本“质量月”。美国从1985年开始,每年10月开展“质量月”。其他国家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我国“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当时许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问题严重。第一次全国“质量月”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是1978年8月31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当时国务院7位副总理。会后,原国家经委主任及副主任带队、国务院各工业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产品质量,“站柜台”“背废品”。近40年来,“质量月”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参与部门日益增多,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是第40个“质量月”,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大力提升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有3个特点:一是领域更广泛,活动联合主办单位增加到47家,涵盖了党、政、军、群等各方面,涉及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各质量领域。二是内容更全面,涵盖了质量提升、质量宣传、质量整治、质量服务和群众性质量活动五大方面。三是活动更丰富,共计249项活动。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农业部开展以“讲诚信 重质量 农垦可追溯产品在您身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工商总局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海关总署开展“清风”行动和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专项治理活动,邮政局组织开展“野蛮分拣”专项整治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团中央组织开展“安全·质量·品牌——青年文明号创新创效创优”活动等等。

质检总局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今年“质量月”期间重点开展3项活动,一是在9月15日举办主题为“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全球各国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将共论质量发展。二是部署开展“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的质量技术服务活动,把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沉到企业一线,像精准扶贫一样,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质量帮扶。三是围绕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深圳卫视记者:您刚才讲到,这次《指导意见》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首次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这向外界发出怎样一个明确的信号?此外,我们知道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从自身城市发展来看,从深圳速度实现了向深圳质量提升和蜕变。在当前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新形势下,您能不能对我们质量强市的发展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支树平:深圳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一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也是非常重视质量的一座城市,从过去的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率再到深圳质量,深圳都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你这个提问,代表了全国各个地方提升质量水平的一个趋势。

刚才你问到,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我前面介绍情况的时候大体讲到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把中央的号令具体化、系统化,发出了强有力的质量动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它发出的信号,就是现在到了抓质量的时候,到了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来重视抓质量的时候了。而且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中央说了就要行动,就要见到实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后,各级党委政府、各省各市各县怎么办?我们现在讲看齐意识,就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所以说,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现在都应该自问了,你跟中央是否保持一致,怎么开展行动?我觉得这个信号是非常明确的,是不能含糊的。

再回到深圳,深圳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率再到深圳质量,走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勾画出经济发展轨迹。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实是重视质量的,围绕质量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他们把深圳质量大大写在深圳街头、挂在深圳街头。深圳市是全国第一家通过验收的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要说对深圳有什么期望的话,就是要保持这种势头,保持这种光荣传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通过实践探索质量发展道路,为全国作出样板,提供新鲜经验。中央文件出台后,希望你们带头贯彻,尽快提供好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最近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话题比较火,引发了大家对于中国品牌创建的关注。支局长如何看待中国品牌?质检总局在下一步携手相关部门提升品牌竞争力方面有何举措?

支树平:你提的确实是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质量和品牌是有机统一体,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提档升级,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品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联合发改委等部门,报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批准每年5月10日设为“中国品牌日”,着力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国品牌在加速成长、快速崛起,中国航天、海尔、华为、株洲中车、振华重工、厦门航空、同仁堂、中建一公司等等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什么我们的品牌比较弱?从硬件上来分析,关键基础的原材料、核心基础的零部件、精加工的能力、精密检测能力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高档机床、高端芯片、高性能的元器件都是有差距的。从软件上来看,创新能力不够,质量的保持和持续改进能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价、降低成本,然后又不能盯住某一个产品执着地把它坚持下去,导致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低于消费者预期。还有社会责任、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品牌确实值得大家关注。我刚才讲中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7个重大举措中有一个举措就是“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我们将继续携手相关部门,重点抓好4项工作,大力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一是推动做好品牌发展中长期规划,正在和发改委等各部门共同起草《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联合商务、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严厉打击仿冒品牌违法行为。用好“中国质量奖”的评选表彰结果,以质量提升来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新形象。指导有关行业协会,为品牌建设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发布一批品牌建设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组织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实施主动评价,提升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和客观性。联合主流媒体,公开发布品牌价值评价百名排行榜和重点领域品牌价值50强名单,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开展“中国品牌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开设品牌发展主题系列专栏,召开品牌发展研讨会,组织品牌发展论坛,彰显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成就,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的金字招牌。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就落实这一内容,质检总局具体有哪些打算?

支树平:这次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五大保障机制,尤为突出的是组织领导机制。中央明确强调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而且明确要求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你刚才讲到了基层,质量提升需要全党抓、全国抓,各级党委政府抓,但最终是要落到基层的,因为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如果落不到基层,质量提升行动就会大打折扣。现在市、县质量机构建设出现一些新动向,基层在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少市、县把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组合成市场监管局或者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应该说进一步明确了市、县政府的监管职责,也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量,提高了执法效率,效果正在显现。

按照“两分法”来看,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倾向,特别是对照中央文件看有一些差距,质量工作在基层有边缘化的倾向。多个部门合起来后,一个倾向是注重安全监管了,比如食品药品,还有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监管确实加强了,但是反过来对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就重视不够,包括人员配备、经费安排上就有弱化的倾向。

第二个是质量基础设施有弱化的倾向。质检是一个技术性执法部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世界银行发了两次专题报告讲质量基础设施,甚至指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现在要抓质量,不是管得严、拧得紧一点质量就上去了,现代社会要提升质量,除了要抓得紧,更重要的是要靠技术,特别是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些技术要上去。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认识到这个道理,基层有些地方就把这个弱化了。我们有一个调查,在基层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中,独立设置质量机构的仅占4成,独立设置计量、标准化工作机构的只占48%、46%,设立认证认可监管机构的更是低至29%。

对此,我们确实感觉到很忧虑。因为这正是中央说的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这一类手段应该是加强的。不管怎么改革,质量工作都应该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质量提升,包括质量基础设施,这些更要加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强调“建立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实在是英明正确。具体落实要突出3点。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确保在整合的机构中有专职部门、专门人员、专项经费抓质量,特别是抓计量、标准和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

二是狠抓督察考核。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加大督察问责力度。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将市、县政府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质量工作的责任和压力持续地传导下去。

三是加大指导力度。质检总局正在中国计量大学举办第二期县级市场监管(质量监督)局长培训班,就是为了提升基层“一把手”的履职能力。各地省级、市级质量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下一级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干部培训工作力度,努力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要强化质量工作的规范性和协同性,加快构建“横向协调、纵向同步”的质量工作新秩序,为质量强国不断夯实质量基础。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抓,基层更要动起来。只有基层的质量提升行动真正开展起来、见到实效,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才能真正落地。

人民网记者:工匠精神继入选2016年年度流行语后,今年又被列入十九大前公职人员必须掌握的90个新名词之一。《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请问您对质量人才教育培养有何思考?

支树平: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质量提升,关键在人,在人的质量素质,在质量教育。

这次《指导意见》对质量教育专门作了明确规定,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提出把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确实是抓住了质量工作的根本,也抓住了质量教育的关键。应该说,我们国家的质量教育和质量人才培养取得很大成效,但也还存在着系统性不强、协同性不足、融合性不够的问题。建设质量强国需要良好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氛围,需要千千万万优秀的质量管理者、质量生产者、质量研究者、质量创新者。《指导意见》对此作了系统规划安排,从中小学的质量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相关要求,再就是加强质量的职业教育,实施企业质量素质的提升工程,还要推动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着眼增强系统性、协同性、融合性,构成一个完备的质量教育体系。如果这些真正落实的话,质量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对于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讲的非常多。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几天前,总理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指出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落实总理提出的要求,更需从教育入手,让职业院校和企业一道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还要从制度入手,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不拘一格选工匠、塑人才。

这里也和大家讲一个好消息,9月14日,在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召开之前,筹备已久的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联盟要在上海正式成立,大概40多个单位参与。这个联盟将来会成为质量研究的大平台、质量教育的新高地,也会成为质量人才的孵化器。

凡是研究质量的人都知道,现在我们讲质量理论、质量管理、质量工具、质量手段,大量都来自国外,来自发达国家。很多质量管理大师,比如朱兰、泰勒、戴明、克劳士比、费根堡姆也都来自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我们国际知名的质量大师、质量专家还比较少。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加强质量教育,一方面培养千千万万的质量人才,包括普通的质量工作者,包括中国工匠,但是也希望能够出专家、出学者、出大师,为提升中国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我们也希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来为世界质量发展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近期,网民测评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发现几乎不清洗、更换床单等物品,涉事酒店称正在调查。其实,类似这样的服务质量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购物旅游、快递丢失、餐饮业卫生安全状况差等问题时常见诸媒体。请问质检总局在推动服务业质量提升上有哪些打算?

支树平:你刚才说的最近网上比较热的一些现象,我们质检总局也都注意到了。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已达到51.6%,占半壁江山,人们对服务质量日益关注。这两年,我国服务业呈现质量“稳中向好”的正向态势,重点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稳定在75以上,保持在“比较满意”区间,但服务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效供给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近10年来,我国服务类万人投诉量从2006年的1.24件攀升至2016年的2.0件,增幅达61.3%。网上购物、在线旅游等与互联网融合较高的领域,顾客满意度较低。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是服务业效益提升的需要,也是振兴实体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的提出,要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从两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下一步,质检总局将按照《指导意见》的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优质服务创建工程,加快建设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共同推动服务业质量提升。总的思路是,坚持“水平政策”和“垂直政策”相结合。

“水平政策”方面,就是完善共性质量政策体系。一是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着力培育知名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国家新型优质服务业集群建设试点,支撑引领三次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三是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和结果通报。今年,监测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101个城市,包括公共交通、义务教育、环境治理、文化体育、行政便民、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12个领域。四是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推行重点领域服务认证。近期,我们将联合有关部委印发《服务质量信息公开规范》,探索质量信息公开清单制度,推动第三方服务质量监督,让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垂直政策”方面,就是一个一个行业推动质量提升。一是联合国家旅游局,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遴选一批标杆单位,抓好一批培育试点,带动提升一批中小企业。二是联合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0个部委,开展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快递、农村供销等物流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动补短板、提质量、降成本。三是联合民政部等部门,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

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批“中国服务”优质品牌与企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使“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